塑钢门窗施工工艺流程-武汉腹地门窗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一、划线定位1、根据设计图纸中门窗的安装位置、尺寸和标高,依据门窗中线向两边量出门窗边线。多层或高层建筑时,以顶层门窗边线为准,用线坠或经纬仪将门窗边线下引,并在各层门窗口处划线标记,对个别不直的边应剔凿处理。2、门窗的水平位置应以楼层室内+50cm的水平线为准向上反,量出空下皮标高,弹线找直。每一层必须保持窗下皮标高一致。二、塑钢门窗披水安装按施工图纸要求将披水固定在塑钢窗上,且要保证位置正确、安装牢固。三、防腐处理1、门窗框四周外表面的防腐处理如果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处理。如果设计没有要求时,可涂刷防腐涂料或粘贴塑料薄膜进行保护,以免水泥砂浆直接与塑钢门窗表面接触,产生电化学反应,腐蚀塑钢门窗。2、安装塑钢门窗时,如果采用连接铁件固定,则连接铁件,固定件等安装用金属零件最好用不锈钢件,否则必须进行防腐处理,以免产生电化学反应,腐蚀塑钢门窗。四、塑钢门窗安装就位根据划好的门窗定位线,安装塑钢门窗框,并及时调整好门窗框的水平、垂直及对角线长度等符合质量标准,然后用木楔临时固定。五、塑钢门窗的固定1、当墙体上预埋有铁件时,可直接把塑钢门窗的铁脚直接与墙体上的预埋铁件焊牢。2、当墙体上没有预埋铁件时,可用射钉枪把塑钢门窗的铁脚固定在墙体上。3、当墙体上没有预埋铁件时,可用金属膨胀螺栓或塑料膨胀螺栓将射钉枪把塑钢门窗的铁脚固定在墙体上。4、当墙体上没有预埋铁件时,也可用电钻在墙上打80mm深、直径为6mm的孔,用L型8050的圆6钢筋,在长的一端粘涂108胶水泥浆,然后打入孔中。待108胶水泥浆终凝后,再将塑钢门窗的铁脚与埋置的圆6钢筋焊牢。六、门窗框与墙体间缝隙间的处理1、塑钢门窗安装固定后,应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按设计要求处理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2、如果设计未要求时,可采用矿棉或玻璃棉毡条分层填塞缝隙,外表面留5—8mm深槽口填嵌嵌缝油膏,或在门窗框四周外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后,填嵌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七、门窗扇及门窗玻璃的安装1、门窗扇和门窗玻璃应在洞口墙体表面装饰完工后安装。2、推拉门窗在门窗框安装固定后,将配好玻璃的门窗扇整体安入框内滑道,调整好框与扇的缝隙即可。3、平开门窗在框与扇格架组装上墙、安装固定好后再安玻璃,即先调整好框与扇的缝隙,再将玻璃安入扇并调整好位置,最后镶嵌密封条、填嵌密封胶。4、地弹簧门应在门框及地弹簧主机入地安装固定后再安门扇。先将玻璃嵌入门扇格架并一起入框就位,调整好框扇缝隙,最后填嵌门扇士度的密封条及密封胶。八、安装五金配件五金配件与门宽作连接用镀锌螺钉。安装的五金配件应结实牢固,使用灵活。1.施工内容木门窗主要可分为平开门窗及推拉门窗两大类。对原门窗的改造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对原门窗进行更换,拆去原门窗,定购或现场制作新门。第二种是原门、框不动,进行装修改造,在原门扇上加贴优质饰面材料并做装饰造型,原框保留加包门套及门口。第三种方法是加门窗,即在无门的空间加作新隔断门,在原窗不动的条件下在内侧加装饰性强的窗户,以提高密封性。2.施工工艺(1)平开木门窗:安装平开木门窗的安装程序如下:确定安装位置→弹出安装位置线→将门窗框就位,摆正→临时固定→用线坠、水平尺将门窗框校正、找直→将门窗框固定于→预埋在墙内→将门窗扇靠在框上→按门口划出高低、宽窄尺寸后刨修合页槽→位置应准确。(2)悬挂式推拉木门窗的安装程序如下:确定安装位置→固定门的顶部→侧框板固定→吊挂件套在工字钢滑轨上→工字钢滑轨固定→固定下导轨→装入门扇上冒头顶上的专用孔内→把门顺下导轨垫平→悬挂螺栓与挂件固定→检查门边与侧框板吻合后→固定门→安装贴脸。(3)下承式推拉窗的安装程序如下:确定安装位置→下框板固定→侧框板固定→上框板固定→剔修出与钢皮厚度相等的木槽→钢皮滑槽粘在木槽内→专用轮盒粘在窗扇下端的预留孔里→将窗扇装上轨道→检查窗边与侧框板缝隙→调整→安上贴脸。3.施工要点1.在木门窗套施工中,首先应在基层墙面内打孔,下木模。木模上下间距小于300毫米,每行间距小于150毫米。2.然后按设计门窗贴脸宽度及门口宽度锯切大芯板,用圆钉固定在墙面及门洞口,圆钉要钉在木模子上。检查底层垫板牢固安全后,可做防火阻燃涂料涂刷处理。3.门窗套饰面板应选择图案花纹美观、表面平整的胶合板,胶合板的树种应符合设计要求。4.裁切饰面板时,应先按门洞口及贴脸宽度弹出裁切线,用锋利裁刀裁开,对缝处刨45°角,背面刷乳胶液后贴于底板上,表层用射钉枪钉入无帽直钉加固。5.门洞口及墙面接口处的接缝要求平直,45°角对缝。饰面板粘贴安装后用木角线封边收口,角线横竖接口处刨45°角接缝处理。1、检查基层材料选用合格木龙骨以及15?细木工板或中纤板作为基层材料。施工前检查基层墙体平整度误差超过30?就需要采用相应措施,墙体破损较大的在木作基层作好后应用水泥砂浆找补平整后方能进行面层施工。2、门窗套基层细木工板套材下料时,基层需用干燥木料打木楔固定稳固离地5?防止水浸。封面层板使用白乳胶、钉子固定,白乳胶应涂刷均匀足量修边时严禁修伤面板。3、门扇的厚度一般在38mm左右,安装锁具的地方需要特别加固木工板,为了防止门扇变形可以在加固木工板上做交叉开口处理。4、门窗扇安装:门窗与地面(面层高度)距离5-8mm,门扇左右上口间隙2-3mm,门扇与门档结合严密缝隙≤2mm,合页位距为立挺高度1/10。装门扇涉及磨砂玻璃时,装好后应在光面部分打适量玻璃胶保护玻璃。厨卫间磨砂面应向外,室外交结处磨砂面应向内。5、安装合页时须在门扇及门框上双面开槽,使门扇开口与合页严密。6、门锁(锁中心位)离地高度900-1000mm,锁孔位置准确,锁舌与门扇锁扣与门框之间的缝隙应严密。锁安装好后必须包扎保护以防污染。7、推拉门:门窗扇在1500mm以内轨道使用小号滑轨;1500-2000mm使用中号;2000mm以上使用大号滑轨。确定双扇双轨推拉门门扇宽度时两个门扇的交结边应有10mm以上重合。横竖缝应均匀、严密,暗藏式推拉门应在门扇装好且调试合格后方能封闭。8、施工中应特别注意门套上口及门扇上下边的处理,要求做到平整、光洁。9、弹簧门装扇时应在门上框钻孔,然后安上门轴,地面开洞埋设地弹簧时上下轴心应在同一根垂直线上。地弹簧埋入应与地面平齐,用细石混凝土灌实抹平地弹簧。摇扇与门扇下冒头两侧要拧紧。10、门套基层用板横向不允许用拼板,纵向用2.3条整板留2.3mm缝拼接,这样可防止基层变形。家居门窗套施工工艺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涉及不少小细节,业主在验收时一定要认真检查。1、检查基层材料选用合格木龙骨及15细木工板或中纤板为基层材料。在做门窗套施工工艺之前检查基层墙体平整度误差超过30采用相应措施墙体破损较大的在木作基层作好后应用水泥砂浆找补平整后方能进行面层施工。2、门窗套施工工艺中基层细木工板套材下料基层用干燥木料打木楔固定稳固离地5?防止水浸。封面层板使用白乳胶、钉子固定白乳胶应涂刷均匀足量修边时严禁修伤面板。3、门扇制作厚度一般为38左右装锁处特别加固木工板可做交叉开口处理以防变形。4、门窗扇安装:门窗与地面(面层高度)距离5-8mm门扇左右上口间隙2-3mm门扇与门档结合严密缝隙≤2mm合页位距为立挺高度1/10。装门扇涉及磨砂玻璃时装好后应在光面部分打适量玻璃胶保护玻璃厨卫间磨砂面应向外室外交结处磨砂面应向内。5、安装合页须在门扇及门框上双面开槽门扇开口与合页严密。6、门锁离地高度900-1000mm(锁中心位)锁孔位置正确锁舌与门扇锁扣与门框之间的缝隙应严密。锁安装好后必须包扎保护以防污染。7、推拉门:门窗扇1500mm以内轨道使用小号滑轨;1500-2000mm使用中号;2000mm以上使用大号滑轨。确定双扇双轨推拉门门扇宽度时,两个门扇的交结边应有10mm以上重合。横竖缝应均匀、严密、暗藏式推拉门应在门扇装好且调试合格后方能封闭。8、门窗套施工工艺中应特别注意门套上口及门扇上下边的处理要求做到平整、光洁。9、弹簧门装扇时应在门上框钻孔安上门轴地面开洞埋设地弹簧上下轴心应在同一根垂直线上地弹簧埋入应与地面平齐用细石混凝土灌实抹平地弹簧摇扇与门扇下冒头两侧要拧紧。10、门窗套施工工艺中门套基层用板横向不允许用拼板纵向用2?3条整板留2?3mm缝拼接这样可防止基层变形。门窗套施工工艺流程1、检查基层材料选用合格木龙骨及15㎜细木工板或中纤板为基层材料。施工前检查基层墙体平整度误差超过30㎜采用相应措施墙体破损较大的在木作基层作好后应用水泥砂浆找补平整后方能进行面层施工。2、门窗套基层细木工板套材下料基层用干燥木料打木楔固定稳固离地5㎜防止水浸。封面层板使用白乳胶、钉子固定白乳胶应涂刷均匀足量修边时严禁修伤面板。3、门扇制作厚度一般为38㎜左右装锁处特别加固木工板可做交叉开口处理以防变形。4、门窗扇安装:门窗与地面(面层高度)距离5-8mm门扇左右上口间隙2-3mm门扇与门档结合严密缝隙≤2mm合页位距为立挺高度1/10。装门扇涉及磨砂玻璃时装好后应在光面部分打适量玻璃胶保护玻璃厨卫间磨砂面应向外室外交结处磨砂面应向内。5、安装合页须在门扇及门框上双面开槽门扇开口与合页严密。6、门锁离地高度900-1000mm(锁中心位)锁孔位置正确锁舌与门扇锁扣与门框之间的缝隙应严密。锁安装好后必须包扎保护以防污染。7、推拉门:门窗扇1500mm以内轨道使用小号滑轨;1500-2000mm使用中号;2000mm以上使用大号滑轨。8、施工中应特别注意门套上口及门扇上下边的处理要求做到平整、光洁。9、弹簧门装扇时应在门上框钻孔安上门轴地面开洞埋设地弹簧上下轴心应在同一根垂直线上地弹簧埋入应与地面平齐用细石混凝土灌实抹平地弹簧摇扇与门扇下冒头两侧要拧紧。10、门套基层用板横向不允许用拼板纵向用2—3条整板留2—3mm缝拼接这样可防止基层变形。